創業者是否需要一個很好的「商業計劃」?
學院派的說法,是你得有商業計劃,而且得做成一份特別漂亮的商業計劃書才行
有些風險投資人也吃這一套,說你商業計劃不完美、各方面沒考慮周到,我就不給你投資
但實幹派更傾向於不管那麼多,先弄一個最基本的產品出來,放到市場上看看顧客的反應再說
可能有人買了不滿意,提一大堆意見,我再慢慢改
可能生產和銷售中有很多問題是我事先想不到的,那我見招拆招就是
學院派相當於是「頂層設計」,實幹派相當於是「摸著石頭過河」
學院裡的人相信實幹派的意見。因為已經看過太多完美的商業計劃書
比如說現在有很多所謂「創業大賽」,就是看誰的計劃書寫得好,PPT 漂亮,就給誰獎金
甚至直接投資讓他辦公司。但是這些大賽的優勝者很少有人真的成功創辦了公司
有個學生參加了三個創業大賽,贏得了12.5萬美元的獎金,外加免學費讀 MBA 的機會
結果問他你要創辦什麼公司啊?他的回答是我最多辦一個……教別人怎麼寫商業計劃書的公司
反過來說考察現在那些偉大的公司,什麼Google、蘋果、IBM、迪斯尼、通用電氣
寶潔、沃爾瑪、梅西百貨……它們當初創業的時候,都沒有什麼計劃書
這些偉大公司根本就不是頂層設計出來的,是走一步算一步不斷試錯和迭代出來的
從根本上說,投資者要一個計劃,是想降低創業的風險
有些複雜的創業項目的確需要事先規劃好,沒有規劃肯定不行
但是以為有了計劃書就能降低風險,那純屬錯覺
創業最需要的一個信息,是消費者對你的反應
而這一點,什麼計劃也預測不了。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不要紙上談兵的計劃
應該趕緊把產品推向市場,在實踐中摸索
這個哲學還有個名字,叫「現象學」,也可以說是「現用現學,學著學著就像了」
任何新公司,其實你只要做一件事兒:弄個產品放出去
然後你就可以回答兩個問題 —— 這也是唯一重要的兩個問題:
第一,有沒有顧客?
第二,顧客願意出多少錢?
這兩個問題你要不停地問自己,在公司成長過程中反復修正答案
而你不需要什麼計劃書。用三個月時間準備計劃書,你就失去了試錯的寶貴時機
當一個人說要創業的時候,他可能有三種理由。而其中只有一個理由是對的
第一個理由是「我想創業」。有的人創業主要是因為他不喜歡當僱員,他想自己說了算
第二個理由是「我懂創業」。有的人覺得我這麼懂商業,不創辦一個公司就是浪費了人才
第三個理由是「我有一個東西要賣」。只有這個理由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