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獎勵裡  .jpg


有一門學問叫「行為設計學」,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

不但外送平台在用,國外的Uber也在用,遊戲公司更是在用

行為設計學能讓獎勵的效用最大化,不用給太多獎勵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勵行為

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不斷地有各種研究

證明所謂計件工資、績效獎金不但沒好處,而且有壞處

* 管理層工資和獎金刺激,和公司利潤之間的關係很微弱,而且常常是負相關

* 績效工資沒有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

* 在有的研究中,計件工資甚至讓產量下降了

* 日本和德國的工人效率最高,但是恰恰沒有使用行為主義的物質刺激

 

那什麼情況下績效工資有用呢?這樣的工作有三個特點

1. 測試都是短期的,長期有沒有影響不知道

2. 工作任務是簡單的,比如體力活或者分發卡片之類的事情

3. 工作表現能直接量化,要麼就是比誰做得多,要麼比誰做得快

你看後面兩個特點,這不就是送外賣的工作嗎?

而這些研究表明,只要這個工作比較複雜

講究一些難以量化的質量,直接的金錢刺激就完全沒有好效果

 

有時候我們做事就是因為喜歡做這件事,比如踢足球或者做數學題,這叫「內在動力」

為了獲得獎勵而做一件事,則是「外在動力」

所有研究都表明,讓人長期做一件事、能做好一件

甚至主動做一件事的,必須是內在動力

獎勵不但提供了一個無效的外在動力,而且還傷害了內在動力

獎勵其實是對人的操縱:拿不到獎勵就等於懲罰,獎勵跟懲罰其實是一個意思

獎勵鼓勵了簡單行動,讓人不願意深入理解工作中的問題,讓人回避探索

獎勵會破壞團隊合作。獎勵還能迅速降低人們對工作的興趣

 

本來孩子做家務是在為家庭做貢獻,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行為

現在你一談錢,這還有意思嗎?說白了,獎勵制度異化了行為

那好,如果不談錢,難道讓大家都為了「情懷」而工作嗎?

那當然不行。這裡面有個非常微妙的基本原則

你應該慷慨而公平地支付報酬,盡量確保不要讓人們覺得受到了剝削,然後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忘記金錢

一方給足錢一方賺夠錢,但是雙方平時工作的時候默契地不談錢

這個原則就是現代企業的工資制度

根據員工的水平、層級和資歷給一個比較固定的工資

雙方談判達成一致,該怎麼工作怎麼工作,忘記金錢

 

常理來說,頻繁的獎勵和頻繁的懲罰一樣,是對人的侮辱,是把人當成工具

我們做事最好是享受做這件事本身,而不是把它當做達成別的目的的手段

而這就要求工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不但給了人探索的空間,也給了人自由

一個媽媽對孩子說:「你看人家小明學習多好,你為什麼不努力學習呢?」

孩子說:「努力學習也不一定能學習好啊,再說學習好也不一定工作就好啊

工作好也不一定就生活好,生活好也不一定就孝順你啊

你喜歡我,我多花時間陪你玩不是更好嗎?」

這就對了。正因為有這麼多不一定,我們才有一點自由

如果一切都是一定的,如果人人必須按照算法行事,那樣的日子還有什麼意思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 的頭像
    MARS

    火星思維

    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