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的商業思維(33) 模式:融資(一).jpg

 

找到模式,就是找到“優化交易結構”的機會

這次我們來講融資,將分成兩篇來分享

先說有關融資的兩個重點:風險投資、股權設計


1. 風險投資

創業是99死1生的遊戲,風險非常大。如果找風險投資,那風險投資就不怕風險嗎?

風險投資非常厭惡風險,但是他們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創業風險管理機制”

通過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上市(IPO)的遞進投資方式

逐級排除特定創業風險,幫助優秀公司走到最後,盡早淘汰不合格項目


首先,創業者有了一個想法、幾個小夥伴,和一腔熱血,但就是沒錢

這時候,有可能給你錢,幫你邁出夢想第一步的人,叫“天使投資人”

為什麼叫天使投資人?因為大部分想法聽上去實在是不靠譜

但這些投資人卻有可能支持你,就像天使一樣

那我的這個想法值多少錢呢?在天使階段,一個想法的價值,取決於三件事

1) 市場容量

做智能手機的市場容量,就比做冰箱大

做外賣平台的市場容量,就比開家米其林餐廳大。市場容量,決定你的“高度”

2) 創始團隊

有連續創業成功背景的人,通常就比大學畢業生估值高

有高級管理背景的人,就比沒管過團隊的人估值高

創始團隊的能力,決定了你達到那個高度的“可能性”

3) 投資熱度

錢多,好項目少時,資本競爭激烈,創業者談判籌碼高,估值就高

如果資本寒冬,大家都不敢出手,項目估值就低

你可以基於這三點,再參考競爭公司的估值,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然後什麼時候開始融A輪?答案是向投資人證明,你成功規避了“天使輪風險”的項目

什麼是天使輪風險?天使投資,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給你錢,就是相信

你至少有組織團隊、做出產品的能力。拿到錢,你要證明你沒有辜負信任

有很多天花亂墜的創業者,拿了天使輪後,做不出產品,或做出的產品一塌糊塗

或者沒有領導力,很難找到優秀的員工追隨。這些都是“天使輪風險”

等天使輪的錢花得差不多了,產品還沒做出來,可能的風險,就演變為確定的現實

A輪投資人是不會投你的,而天使投資人也只能怪自己眼瞎,把錢往水裡投

而這個項目,就會因為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死在這裡

那麼反過來,如果創始人做出了好產品,搭建了好團隊,用戶數量迅速增長

得到用戶認可了呢?那麼恭喜你,天使輪風險被排除

A輪投資者,會解鎖你的估值上限,到原來的3-5倍


那麼什麼時候融B輪?這次要排除的是“收入風險”

在天使輪有了團隊、產品、種子用戶後,你到底能不能找到“收入模型”?

就是到底誰,會在你的產品裡,為什麼而付錢?付多少錢?有多少人付錢?

當你找到你的核心業務、關鍵要素,並產生持續的、快速增長的收入時

說明你的產品被用戶真正接受了。恭喜你,這時候,你就可以進行B輪融資了

B輪投資者,會在A輪估值的基礎上,繼續解鎖你2倍左右的估值


這樣,又一個風險被排除了。你現在已經看出來了,創業就像打遊戲

每一關的小怪,都是一種特定的風險。B輪要打的小怪,叫“盈利模式”

有收入,不代表就能有盈利。你能在一個單點,驗證你的模式最終是賺錢的嗎?

在這一步,你要掌握一些核心資源,控製成本結構,理順關鍵流程

建立圍繞核心業務的支持系統,驗證自己的商業模式

在單點(比如線下的一個城市,線上的一用戶群)中,完全走通,賺到錢了

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去找C輪投資人了


拿到C輪投資後,這時你要排除的,是“運營風險”

你可以把單點成功的商業模式,擴張到線下的全國,或者線上的全網嗎?

你可以管理迅速擴大的團隊嗎?這時候,很多公司,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

專業運營人才,幫助公司夯實基礎,攻城略地,搶奪市場份額

但是創業公司數百上千家,而最終能占大市場份額的,必然是少數

這一輪戰爭,是最慘烈的戰爭。百舸爭流,只過幾艘

於是,這時候就出現了著名的“C輪死”,也就是大批的創業公司,會死在這一輪


最終排除了“運營風險”,再加上一些運氣,走到D輪投資人面前的,基本已經是贏家了

D輪投資人,基本就是為上市準備的投資銀行等機構

創業公司經過一輪規範化、股改、業績衝刺,終於滿足了上市公司要求

就有機會在美國、香港等地區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從一級市場,變為在二級市場交易

上市,就是打敗了大BOSS,正式結束一輪輪的“打怪升級模式”遊戲,得到獎賞

並進入無限的“地圖探索模式”遊戲。在短暫的慶祝之後,立即出發

所有能夠承擔風險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膽子大

而是因為他們有對抗風險的辦法,因為他們“藝高人膽大”

 


2. 股權設計

徐小平老師分享了,創業公司股權設計的3大核心邏輯

 

第一, 大而不獨

好朋友一起創業,是很難開口說股份誰多誰少的。兩個人,那就50:50吧

三個人呢,那就3:3:3。不傷和氣。但這樣的股權結構,都說明這個團隊沒有領袖

創業,每天都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創始人的意見會大概率不一致。這時必須有一個人是領袖,否則寸步難行

但同時,這個領袖的股份還必須“大而不獨“。今天的競爭非常激烈

一個人創業,幾乎必然無法獲得成功,你必須有真正意義上的“合夥人”並肩作戰

你98%,另外2個人各1%,這就意味著,這兩個人根本不是你的合夥人

你怎麼會找比你弱98倍的人,一起合夥創業呢?如果他們確實這麼弱

那還是你的問題:你吸引不了強大的合夥人。你至少要找到一個“兩位數合夥人“

第二創始股東的能力,要配得上10%以上的股份

根據能力,6:2:2,6:3:1,5:3:2,7:2:1都可以

但第一股東不少於50%,第二股東不少於10%。這就是大而不獨


第二, 先掙再給

可是,萬一我看人看走眼了呢?我給了他10%的股份,但後來才意識到他不勝任,怎麼辦?

把他的股份要回來,給新加入的合夥人嗎?這是一個重大的認知誤區

這10%的股份,並不是在第一天就“給”這位合夥人的

而是他用4年時間,慢慢“掙”來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權”

10%的股份,是這位創始人的“權利”,不可剝奪

但只有他在公司合格服務滿1年,才能“行權”1/4,也就是2.5%的股份

滿2年,5%;滿4年,才能“掙”到全部10%的股權

假如在第1年結束時,你發現他不勝任,或者他自己不想乾了

他都可以帶著應得的2.5%離開,剩下的7.5%收回

這就是先掙後給,讓貢獻和股權公平對應,讓創業公司在動態中健康發展


第三, 以增為減

太有趣了。可是,創始人把股份都分光了,後面進來的牛人怎麼辦?

請創始人每人讓出一點嗎?這又是個重大的認知誤區

股份給出去了,是不能輕易要回來的,這將極大地打擊團隊的士氣和信心

那怎麼辦呢?以增為減,用增發“期權池”的方法,而不是減少早期股東的股份

比如你的公司估值1000萬,合夥人按“7-2-1”分配,你700萬,另外兩人200萬,100萬

這時,你要引入一位新合夥人,你覺得他和持股200萬的第二合夥人一樣重要,怎麼辦?

不要說:我讓幾個點的股份,你們也讓幾個點吧,這是“減”

你可以增發200萬股“期權”,定向授予新來的合夥人。這叫“增”

大多數創業公司在第一天,就預留了10%-20%的期權池

這種“以增為減”的期權池,給公司發展過程中的股權分配,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

甚至你可以用期權池,調節創始人之間的股權比例

股權的邏輯,對“我自己”這個無限責任公司也一樣

我們把“我自己”的股權給了家庭,債權給了公司,但是要記住投票權,永遠要留給自己


以上就是有關融資的兩個重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 的頭像
    MARS

    火星思維

    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