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神奇力量,突然給你兩個月的假期,讓你在這兩個月內可以拋開一切責任
想幹啥就幹啥,你會幹啥呢? 不過你為啥就沒有這麼兩個月呢?
1. 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
這些事兒對你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它們不緊急
時間管理的學問要求我們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這兩個維度分類
可是你的日程表上全都是緊急
所謂成年,大約就是習慣了做“該做”而不是“想做”的事吧
那兩個月的夢想是你*想做*的事。你做的全都是你*必須做*的事
而且你連必須做的事都做不完,所以你需要“時間管理”
以我之見,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做必須做的事
先說簡單的。比如有個作業必須周五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飯時間你還沒寫
那麼對周四晚上來說,寫作業就是你必須做的事
但是,同樣是寫這個作業,對周一來說,它就不是必須做的事
咱們想想周一是個什麼情形。你可以不寫這個作業,也可以寫
如果你選擇寫,那是你的一個主動的選擇
你手裡有主動權。你不是被人用槍指著頭,你充滿控制感
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這個作業寫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須做的事”
如果你始終領先於你的時間表,你就沒有必須做的事
當然這麼說並不嚴謹,如果明天上午十點有個會議
你自己是不可能單方面提前完成它的,這個會議是你必須做的事
但是,對與會者群體來說,會議也存在“必須做”和“可以做”的區別
不做必須做的事,帶來的不僅僅是積極主動的感覺
它有戰略意義,沒有必須做的事,你就有了選項
所謂“決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麼可選項,從中選一個最好的
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候根本談不上什麼決策,因為你沒有可選項
你的日程表早就排滿了,你只不過是隨波逐流而已
2. 餘閒的價值
餘閒代表任何一種多出來、可以任意使用的資源,可以是金錢、時間或者空間
很多自詡高效率的人認為應該恰好地利用資源,但是《稀缺》認為餘閒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你不必須選擇。如果你手裡只有幾百元錢,買什麼東西就必須做取捨
也就是要買衣服,可能就不能買書了。但是如果你有很多錢,你就可以既買衣服又買書
更重要的一個好處是你不怕犯錯誤。如果時間或者金錢是剛好的
你選擇做什麼事情就得非常謹慎,一旦選錯就是巨大的損失
但如果你有餘閒,你就可以積極探索一些風險比較大的事情
看場電影來回要花三四個小時,時間少的人只敢看人人都說好的電影
3. 自由和自律
那如果我已經是時間上的窮人了,怎麼才能給自己積累一點餘閒呢?
首先你得改變姿態,敢於對很多事情說“不”
我不做這件事不是因為我沒時間做 —— 是因為我想“有時間”
其次你可以搞個重新啟動,乾脆放棄一些項目,一次性地得到一大筆餘閒
比如主動休假或者換個工作。但是要想保住這筆餘閒,你得非常自律才行
印度有些窮人做這麼一種生意,每天早上向人借1000盧比作為本錢
買一些貨物到集市上賣,到晚上能得到1100盧比
但是他必須當天還回借款,外加5%的利息 —— 所以他一天只掙50盧比
那你自然會想,如果這個人自己能拿出來1000盧比,他就不用去找人借錢
他每天的收入的100盧比不就都是自己的了嗎?他的收入不就立即翻倍了嗎?
研究者也是這麼想的。研究者來到印度,直接送給這些人每人1000盧比
想看看這樣能不能徹底改善他們的生活。結果發現不能
頭幾個月這些人的生活的確好轉了,但是不到一年
他們紛紛又回到每天要借1000盧比的狀態
這是因為生活中會有各種“震動”。親朋好友過生日,沒錢也就算了
可是既然現在能拿出錢來,他就會心動,他就會拿出錢來買一個貴重的禮物
於是第二天的本錢就沒有了
餘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給震動做準備的,但是餘閒非常害怕震動
你得忍住不動才能保住餘閒。一下午的自由時間,如果說不幹就真的什麼都沒幹就沒有了
餘閒的種種好處,也就沒有了。自律未必等於康德式的自由,但是自律總比他律好
擁有餘閒就擁有主動權,就擁有了創造、冒險和改變的可能性
時間就好像是金錢,你花了它就不是你的了,可是你一直不花它也不是你的
只有在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那一刻,它才是你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