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造成關係疏離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斷
就是我們經常看到別人做了什麼事,總喜歡給這個行為找一個道德層面的原因
比如看到有人在辦公室聊天,就覺得這是在偷懶呢;看到有人紋身,就認為他肯定是壞人
簡單說,就是我們看到一個行為,很容易馬上抽象出一個道德層面,或者動機層面的原因
認為對方這麼做,一定是有什麼道德層面的原因,而且這往往出於人的本能
要知道,人有一種特別發達的能力,就是自我驗證
只要你有一個猜測,你就會不自覺地找證據,去證實自己是對的
比如,你正在飯館吃飯,身邊走過去一個人,你一低頭,發現桌上手機沒了
你就懷疑是剛才從身邊經過的那個人偷的。你放心,你肯定越看他越像賊
看見人家戴著帽子,就琢磨,好人吃飯誰戴帽子呢?肯定是為了遮蓋長相
你再盯著人家看,發現對方不跟你對視,這說明什麼?肯定是心裡有鬼,做賊心虛啊
等你一番分析,都決定要報警了,低頭一看,發現手機原來是掉地上了
這時,你再看剛才那個人,保證你怎麼看怎麼順眼:戴帽子,說明人家注意形象啊
不敢跟我對視,說明人家有禮貌啊
你看,這就是人的本性。習慣性地對別人的行為產生猜測,並且特別不容易改變
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看見行為—道德判斷—搜集證據—自我驗證—加深判斷
你觀察到的是行為,但經過大腦一加工,就變成了道德評判
顯然,這個習慣放到生活裡,就特別容易出問題
比如,老婆在家看見老公看手機。本來看手機只是一個行為,但是有人就會給它加一個動機
“你怎麼那麼懶呢?就知道玩手機。碗洗了嗎?孩子作業看了嗎?”
你看,明明只是看手機這個行為,無形中就跟“懶”這個品性畫上了等號
而且聽的人是什麼感覺?肯定覺得冤枉啊,你憑什麼說我懶?一來二去,就這麼吵起來了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的大腦裡有兩套系統。為了描述簡便
我們把第一個系統叫“痛快系統”,第二個系統叫“渴望系統”
也就是說,當你特別想幹一件事時,你背後的動機,其實是分成兩層的
有的事,是你幹完了之後,覺得特別痛快。但這個痛快是一時的,並不是你發自內心的渴望
比如,兩人吵架,其中一個就總有種衝動,覺得我要是罵他一頓,該有多痛快
但是,等你真罵完,你放心,往往越罵越生氣。這就是這套痛快系統的特點,它很有欺騙性
另一個“渴望系統”不一樣。它關係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深層的渴望
比如,我們都渴望被關愛、渴望被傾聽、渴望被尊重
一旦這些需求被滿足,不是一時的痛快,而是長久的滿足
當你在生氣時,兩套系統其實同時都在給你發射信號
比如吵架時,痛快系統就告訴你,罵回去,罵完你就解脫了
但是渴望系統會告訴你,不要這樣做,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不是吵架,而是美好的關係
而事實往往是,痛快系統的信號特別強烈,完全蓋過了渴望系統
換句話說,你並不缺少與人為善的這個動機,你只是被這個“痛快系統”控制了
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渴望系統”占據主導權。這正是這本書研究的問題
書裡給的方案,一共分成四步,第一步叫,不帶評論的觀察
也就是說,我只描述我看到的,我關注事實,但不隨意評論
你可千萬別因為這個原則看起來簡單,就忽視它。要知道,在整個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中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為了幫你掌握這點,我們可以來做個小練習。你看看下面這些話是觀察還是評論:
你真大方 VS 我看到你把錢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張三真懶 VS 張三每個月花10分鐘打掃房間
李四愛拖延 VS 李四隻在考試前一晚復習功課
顯然,前一句是評論,後一句是觀察
好,練習做完了,不難,對吧?但是,區分觀察和評論,這只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接下來,注意,重點來了。你要基於你觀察到的事實,表達你的感受
再根據你的感受,描述你的需要,最後發出請求
簡單說,整個非暴力溝通的步驟,就是這麼四步: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看一個更具體的情境
當你覺得生氣,恨不得吵起來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句式去回應
比如,今天在單位有同事衝你發火,說你工作乾得亂七八糟。你恨不得馬上罵回去
別著急,按照這四步去思考,然後作出回應。你可以這麼說
你的評價我已經全都聽到了,我感覺我的工作好像沒有獲得你的認可,我想我需要作出改進
獲得你的認可。請問,你能不能根據剛才說的,有針對性地再給我一點更具體的建議
怎麼樣?假如換了是你,聽到這樣的回覆,是不是感覺很難再生氣
同時,這句話說出口,你有沒有感覺,你跟對方的關係,發生了一點善意的轉變?
其實,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並不一定要成組的出現
它也可以拆開來靈活使用。使用這四個要素的關鍵就在於,你心裡要有這四件事
只要把這四個要素給區分清楚,溝通就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好,說到這,我們已經說了,造成關係疏離最主要的原因,是隨意對人下道德判斷
而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在於,不要急於下判斷,要從觀察開始
並且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步驟去組織語言,與他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