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幾個研究結果,能加深你對就業的認識
1. 大學還有用嗎?
因為很多大學生畢業沒找到工作,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大學生已經太多了
應該少讓一些人上大學,發展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去做產業工人
這是絕對錯誤的認識!數據都表明高等教育的回報率比低教育階段高
也就是說你學歷越高,收入就越高,你上大學這筆投資是絕對值得的
大學文憑會越來越值錢,你投入教育的資源越多你的回報就越大
這就叫「人力資本回報的邊際效應遞增」
哈佛校長有句話說你要是覺得大學貴,那你試試無知的代價
高等教育的真正優勢在於它提供了靈活性。大學雖然知識體系落後,但它畢竟是通識教育
微積分是個硬功夫,英語需要你真學。大學怎麼也能教一點自由技藝,提升的是綜合素質
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有一個複雜的職業生涯,他一生之中可以換很多次工作
他有學習和適應能力,他值得被升職。他有充沛的後勁
如果有一個大學生剛畢業拿到的工資很低,或者還沒找到工作
不用太擔心。他要做的就是繼續找
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大學生,本來就不是一畢業就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
你並不知道你最該做什麼,你總是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匹配
第一個工作不滿意?很正常!換一個就是
哪怕換行業都沒問題。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
2. 跳槽能漲工資嗎?
當前一個就業趨勢是年輕人非常喜歡跳槽。據說領英的研究報告顯示
以前70後都是第一份工作做4年才換工作,80後是3.5年換
90後是19個月就換,95後則是第一份工作做7個月就辭職了
是現在的年輕人太不安分了嗎?還是現在職場有毒,公司都留不住人?
你橫向縱向比一比,其實不是這一代年輕人變怪了,而是現在變正常了
成熟市場經濟裡的年輕人本來就應該頻繁跳槽
我們看美國的數據,20-24歲的年輕人每年換工作的概率超過30%
人總是到了35歲以上才穩定下來
普遍規律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是應該多換工作,才能找到你合適的
有個研究恰恰暗示年輕人應該多跳槽
收入高的大多都是比較資深的員工,他們已經被公司看見了
人們知道他們是誰,認可他們的價值,他們留在熟悉的環境中最能得心應手
但是對於年輕人,既然你收入低,說明你還沒有被人看見
如果你還沒被看見,跳槽的意義就不是漲工資那麼簡單,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3. 跳槽對職業生涯的真正好處
2014年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你二十多歲的時候經常換工作,你會更容易找到你理想的工作
也就是說到你三四十歲的時候,你會更喜歡你的工作,你的收入也更高
所以年輕人多換工作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利的。這不叫任性,這叫探索
現在美國年輕人的辭職頻率跟幾十年前是一樣的,但現在的一個新趨勢是
這些人離職後會比以前更可能找一個全新領域、跨行業的工作。他們探索的範圍更廣了
大學真正教你的不是具體知識,而是學習和適應能力,是能隨時轉換為流行技能的內功
那你說我已經不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了,我的職業生涯似乎已經成熟,那我還需要探索嗎?
是的!只要你從事的是需要創造性的工作,你一生都需要戰略性的探索期
4. 「特新 ↔ 專精」循環
你要先有一個「探索期」,再接一個「深耕期」
所謂探索期,就是在幾年內,你各種題材、各種風格都嘗試一下
尤其是最好嘗試一些此前沒人做過的、實驗性的東西
等你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也最有前途的方向,就進入幾年的深耕期,專門在這個方向上用力
這個深耕期,就有可能給你帶來連續火熱
那些一生都在漂泊毫無定性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那些一輩子專攻一個小領域的人也不太可能成功
最成功的是那些經歷幾年探索期,再接幾年深耕期的人
而最有志向的創造者還不會止步於此,他們連續火了幾年之後會感到枯竭
就再去經歷一段時間的探索期,嘗試一些全新的東西,然後再來個深耕期
借用一個現在特別有正能量的詞叫「專精特新」,最理想的職業生涯應該是這樣的:
特新 → 專精 → 特新 → 專精 →……
這個策略不僅僅適用於年輕人。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該按照這個模式規劃職業生涯
這正是多次提倡的道理,這就是「尋寶者思維」「通才」「T型人才」
探索期帶給創造者的應該不僅僅是找到了一個好方向
而是自身技能和視角的豐富,是氣質的全面提升
你不是突然發現你是誰。你得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
經歷過很多很多事情,才能成為那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