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快思慢想"的心得
本書的作者是非常有名的康納曼,行為經濟學鼻祖,目前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研究是人在不確定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依據
這個發表對傳統經濟學派造成很大的衝擊,因為傳統經濟學派的許多理論都是從人是理性的推導出來
但作者認為,很多情況下,人並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本書是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經濟學分析結合的方法,第一次對於影響個人決策的偏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我將本書分成三個部份來跟你分享
1. 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什麼特點
2. 系統1的偏見與失誤
3. 如何避免系統1的偏見和失誤
1. 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什麼特點
作者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分成兩種:快思考與慢思考
(1) 快思考,也稱作系統1,是依賴直覺、無意識的思考系統,運行速度快,不太消耗腦力
當人類面對環境的刺激,系統1是直接在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的內容
(2) 慢思考,也稱作系統2,需要主動控制、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
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經過刻意的推導或計算,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結論
系統1和系統2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部位
他們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我們說系統1和2只是為了理解起來更方便
系統1不斷給系統2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覺等,正常狀態下,系統2只是稍微調整
或直接按照系統1的建議做判斷,但當系統1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的理性思考求助
也就是直覺遇到麻煩,理性會出面解決
我們就拿開車來當舉例吧
當你開車的時候,你按照道路標誌行駛,躲避車輛與行人,轉彎打方向燈
這些都是系統1的快思考,經過直截就可以迅速完成判斷
而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需要選擇走哪一條的時候
你往往會慢下來,讓系統2的慢思考介入,搜尋路牌或是地圖,做出判斷
雖然你主觀上覺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實際上系統1才是你行動的依據
其實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在無意識之間完成的,因為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並且人類大腦天生懶惰
系統1和2處於一種合作分工狀態,如果能實現合理分工合作,人的思考將會事半功倍
人類的決策行為中,兩種系統都會發揮作用,但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佔據主導
快思考的直覺存在許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與失誤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啟動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
2. 系統1的偏見與失誤
這裡我們就來介紹系統1常見的偏見與失誤,總共有7個
1. 典型性偏好:人們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略典型背後的概率
舉例:老王喜歡自己待著,時常幫助別人,對社交不太感興趣,他整潔、溫順、喜歡秩序和結構
你覺得他是農夫還是圖書館管理員呢? 大多數人會覺得老王是圖書館管理員,因為個性非常符合
但實際上老王是農夫的概率比圖書館管理員還高,因為兩種職業的人數落差很大
2.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
例如上個月發生飛機事故,大家就會比較少坐飛機,但實際上坐飛機的失事機率還是很小的
我們很常將"容易出現"和"概率較高"弄混
3. 因果性偏好:對事物進行因果關係解釋,即使解釋不合理,也要解釋
例如當跳手選手第一次得高分後,第二次表現不好後,人們會解釋他因為太放鬆而失誤了
但當跳手選手第一次得高分後,第二次表現也很好時,人們就會說因為他充滿自信
4. 光環效應:先接受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後,這些信息就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
假設有五個形容詞來形容A:聰明、勤奮、衝動、挑剔、固執
但形容B的時候,把這五個形容詞的順序反過來講,先講不好的
結果大家的反應都是A是好人,B這個人有點問題,這是因為系統1對信息的先入為主
5. 錨定效應:評估未知事物之前,先估計一個參考答案,然後依據錨定值調整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產品售價,店家先把售價訂高一點,再打折讓你覺得很划算
6. 框架效應: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
在描述某個手術後病人的存活率時,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說手術後3個月後的存活率是90%,第二種說手術3個月後會有10%的病人死亡
兩個描述只是說法不同,其實含意是一樣的,但大家都會覺得第一種方法更好
7.禀賦效應:擁有某個物品之後,會覺得它的價值更大
你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在損失時遭受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也就是說撿到100塊錢的快樂,不能抵消丟失100塊錢的痛苦。
這個來源於前景理論,大多數人在面對獲得時,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
相反,在面臨損失時,會不甘心,變得容易冒險
3. 如何避免系統1的偏見和失誤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慢思考,主動的激活系統2,對系統1的思考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
有三個方法來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失誤
(1) 提示
因為系統2是懶惰的,所以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來自外部或內部
假設一個人要早起,設定了鬧鐘就是自我提示;讓別人叫你起床,就是外部提示
但外部提示往往比內部提示更有用,因為當你質疑別人往往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這就是旁觀者清
旁觀者用他們系統2的慢思考,來幫你糾正系統1快思考可能導致的失誤
(2) 事前檢驗
我們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
寫下導致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按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3) 飲水機閒談
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
雖然面對批評不容易,但還是比自我批評容易得多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快思慢想"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是"超越智商",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