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四) 快思慢想.jpg


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快思慢想"的心得 

本書的作者是非常有名的康納曼,行為經濟學鼻祖,目前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研究是人在不確定狀態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依據

這個發表對傳統經濟學派造成很大的衝擊,因為傳統經濟學派的許多理論都是從人是理性的推導出來

但作者認為,很多情況下,人並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本書是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經濟學分析結合的方法,第一次對於影響個人決策的偏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我將本書分成三個部份來跟你分享

1. 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什麼特點

2. 系統1的偏見與失誤

3. 如何避免系統1的偏見和失誤


1. 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什麼特點

作者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分成兩種:快思考與慢思考

(1) 快思考,也稱作系統1,是依賴直覺、無意識的思考系統,運行速度快,不太消耗腦力

當人類面對環境的刺激,系統1是直接在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的內容

(2) 慢思考,也稱作系統2,需要主動控制、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

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經過刻意的推導或計算,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結論

系統1和系統2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部位

他們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我們說系統1和2只是為了理解起來更方便

系統1不斷給系統2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覺等,正常狀態下,系統2只是稍微調整

或直接按照系統1的建議做判斷,但當系統1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的理性思考求助

也就是直覺遇到麻煩,理性會出面解決


我們就拿開車來當舉例吧

當你開車的時候,你按照道路標誌行駛,躲避車輛與行人,轉彎打方向燈

這些都是系統1的快思考,經過直截就可以迅速完成判斷

而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需要選擇走哪一條的時候

你往往會慢下來,讓系統2的慢思考介入,搜尋路牌或是地圖,做出判斷


雖然你主觀上覺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實際上系統1才是你行動的依據

其實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在無意識之間完成的,因為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並且人類大腦天生懶惰

系統1和2處於一種合作分工狀態,如果能實現合理分工合作,人的思考將會事半功倍

人類的決策行為中,兩種系統都會發揮作用,但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佔據主導

快思考的直覺存在許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與失誤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啟動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

 

2. 系統1的偏見與失誤

這裡我們就來介紹系統1常見的偏見與失誤,總共有7個

 

1. 典型性偏好:人們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略典型背後的概率

舉例:老王喜歡自己待著,時常幫助別人,對社交不太感興趣,他整潔、溫順、喜歡秩序和結構

你覺得他是農夫還是圖書館管理員呢?  大多數人會覺得老王是圖書館管理員,因為個性非常符合

但實際上老王是農夫的概率比圖書館管理員還高,因為兩種職業的人數落差很大


2.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

例如上個月發生飛機事故,大家就會比較少坐飛機,但實際上坐飛機的失事機率還是很小的

我們很常將"容易出現"和"概率較高"弄混


3. 因果性偏好:對事物進行因果關係解釋,即使解釋不合理,也要解釋

例如當跳手選手第一次得高分後,第二次表現不好後,人們會解釋他因為太放鬆而失誤了

但當跳手選手第一次得高分後,第二次表現也很好時,人們就會說因為他充滿自信


4. 光環效應:先接受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後,這些信息就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

假設有五個形容詞來形容A:聰明、勤奮、衝動、挑剔、固執

但形容B的時候,把這五個形容詞的順序反過來講,先講不好的

結果大家的反應都是A是好人,B這個人有點問題,這是因為系統1對信息的先入為主


5. 錨定效應:評估未知事物之前,先估計一個參考答案,然後依據錨定值調整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產品售價,店家先把售價訂高一點,再打折讓你覺得很划算


6. 框架效應: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

在描述某個手術後病人的存活率時,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說手術後3個月後的存活率是90%,第二種說手術3個月後會有10%的病人死亡

兩個描述只是說法不同,其實含意是一樣的,但大家都會覺得第一種方法更好


7.禀賦效應:擁有某個物品之後,會覺得它的價值更大

你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在損失時遭受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也就是說撿到100塊錢的快樂,不能抵消丟失100塊錢的痛苦。

這個來源於前景理論,大多數人在面對獲得時,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

相反,在面臨損失時,會不甘心,變得容易冒險

 


3. 如何避免系統1的偏見和失誤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慢思考,主動的激活系統2,對系統1的思考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

有三個方法來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失誤


(1) 提示

因為系統2是懶惰的,所以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來自外部或內部

假設一個人要早起,設定了鬧鐘就是自我提示;讓別人叫你起床,就是外部提示

但外部提示往往比內部提示更有用,因為當你質疑別人往往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這就是旁觀者清

旁觀者用他們系統2的慢思考,來幫你糾正系統1快思考可能導致的失誤


(2) 事前檢驗

我們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

寫下導致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按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3) 飲水機閒談

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

雖然面對批評不容易,但還是比自我批評容易得多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快思慢想"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是"超越智商",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一) 選擇比努力重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 斯坦福商業決策課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三) 對賭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四) 快思慢想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五) 超越智商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六) 決策的智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七) 決斷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八) 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九) 算法之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 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一) 選擇的悖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二) 學會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三) 決策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四) 灰度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五) 高勝算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六) 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七) 助推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八) 最後一英里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九) 避開錯誤決策的四個陷阱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十) 自控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一) 破解團體迷思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二) 思考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三) 行為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四) 理性的非理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五) 理性的抉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 的頭像
    MARS

    火星思維

    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