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助推"的心得
這本書主要研究的是決策。但為什麼要用助推的方法幫你做決策呢?先來講兩個小故事
在男洗手間的小便池裡刻一隻蒼蠅,就能吸引男士上廁所時對著蒼蠅瞄準,尿到小便池外邊的現象減少了80%
餐廳把健康食品擺在顯眼的位置,把不健康的食品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人們就會更多去吃健康食品
這些做法的好處是我不強迫你,也不剝奪你的自由選擇權,只是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做個引導
就能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沒什麼副作用,這個思路就叫助推。因為我們的理性是有侷限的,我們的選擇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助推的方法就是要幫你克服心理偏見,做出更好的決策
以下將本書的內容分成三個部分與你分享
一、為什麼說理性的經濟人並不存在
二、如何用助推的方法優化決策環境,幫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三、助推的方法在公共政策領域是如何應用的
第一部分
為什麼理性的經濟人並不存在,我們在很多書裡都說過,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
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但實際上,理性經濟人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你的決策總是受到偏見的影響,這種偏見並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學歷不高或是經驗不夠,它是由心理特質決定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人的大腦中有兩個思維系統,一個是直覺思維系統,一個是理性思維系統
直覺系統反應迅速,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但直覺系統的缺陷是不夠理性
而理性思維系統具有計劃性和自覺性,思考和決策的質量更高,能夠對不同選項做出更加精準的比較
但它的問題是需要主動控制,需要刻意啟動,也會占用更多的思考資源
比如你可以一邊跑步一邊聽歌,但如果你要考慮合唱比賽該唱哪首歌,就必須專心思考
在人類的決策過程中,兩個系統都會發揮作用,但是由於理性系統的懶惰和高成本
往往是直覺系統占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你的決策就會受到偏見的影響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偏見性的因素,會對你的決策造成影響呢?
原書列舉了很多因素,比較重要的是三種效應,錨定效應、可得性效應和損失厭惡效應
首先說錨定效應,說的是你在面對未知的新問題時,會把腦子裡先入為主的信息當成參照物
就像是船的鐵錨一樣,即使起了波浪,船也不會離開錨的位置太遠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兩群來自不同城市的學生,來估計一個陌生城市密爾沃基的人口數量
其中一群學生來自有300萬人的大城市芝加哥,他們估計密爾沃基人口平均是100萬人左右
另一群學生來自只有10萬人口的小城,他們估計的平均結果只有30萬人左右
而密爾沃基的實際人口是多少呢?是58萬人。兩群學生的估計都不算特別精確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估計時的偏差,都和自己故鄉的人口有關,因為故鄉的人口就是先入為主的參考標準
為什麼會有錨定效應?理性思維系統需要刻意啟動,平時占上風的都是憑經驗、憑感覺的直覺思維系統
直覺思維系統把一個已知信息調整一下,就當成了答案
問題是這種調整往往是沒經過理性分析的,所以錨定效應往往會導致判斷和決策的失誤
再來說可得性效應,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
這種效應在你面對風險時顯得特別明顯。例如恐怖襲擊和交通事故,你認為哪一種風險的威脅更大呢?
所有國家的統計數據都顯示,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遠遠大於恐怖襲擊,甚至連以色列這種國家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足夠理性,就會更重視交通事故的危害,但人們對恐怖襲擊的恐慌和擔憂遠遠大於交通事故
在這種情況下,連政府的決策都會受到影響,在人們的恐慌情緒之下
政府會被迫提高防範恐怖襲擊的預算,但是對於預防交通事故,卻始終投入不足
為什麼你會認為恐怖襲擊的威脅更大呢?這是因為關於恐怖襲擊的媒體報道更多,引起了你更多的關注
所以你的直覺系統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種更加嚴重的威脅
這時候你就不願啟動理性思維繫統,去尋找嚴謹的數據支持,做出科學的分析判斷
確定到底哪種風險的威脅更大。所以可得性效應也會導致判斷和決策出問題
然後我們說損失厭惡效應,你失去某種東西的痛苦,會遠大於得到它的快樂
換句話說,你撿到100元獲得的快樂,遠遠不能彌補丟失100元帶來的痛苦
這種效應會讓你產生安於現狀、不思改變的盲目保守心態
比如經典的馬克杯試驗,就是一個損失厭惡效應的例子。研究者在一群學生中分配馬克杯
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得到馬克杯,然後讓有杯子的學生和沒有杯子的學生自由交易
按照經典的自由市場理論,大家本來能夠通過交流和博弈,形成均衡價格,最終完成交易
結果絕大多數交易無法完成,有杯子的同學不願意賣,沒有杯子的學生不願意買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研究者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才發現,原來拿到杯子的學生,也就是賣家
普遍對馬克杯的心理估價過高,估價中位數達到5.25美元,而買家的估價中位數只有2.25美元
實驗做了好幾輪,每一輪的杯子都重新分配,結果都差不多
顯然學生在擁有了馬克杯之後,會覺得杯子更加值錢。這就是損失厭惡效應
它也會造成估價和選擇的不理性、不客觀,導致決策出現問題
另外比較常見的偏見因素還有隨機性效應,是說你常常會對隨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隨便尋找原因
默認選項效應,是你常常被動接受默認選項,但你並不管它是不是最佳選項
還有盲目樂觀效應,是說你常常會過高估計自己,這些偏見都會導致決策失敗
除了這些偏見性因素之外,另外兩方面因素也會影響你的決策
一是誘惑性因素,它指的是你在感官和思維層面面對的各種誘惑,會動搖你的理性
比如你在減肥的時候參加一個聚會,本來打算只吃一點蔬菜,你覺得你會很有意志力
但是當香氣撲鼻的烤全羊端上來的時候,你的節食計劃很可能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另一個是群體性因素,也就是你與生俱來的從眾心理
生活在社會群體環境中的人,很難擺脫從眾心理對決策和判斷的影響
和偏見性因素一樣,誘惑性因素和群體性因素同樣來自於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不足
是直覺思維模式占據主導、理性思維不能充分啟動的結果,你的理性思維,常常受到直覺思維影響
各種偏見性因素、誘惑性因素和群體性因素,都會導致你的決策失誤,我們的理性其實非常有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理性這麼靠不住,那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呢?
本書認為,在不需要強迫的情況下,引入助推策略是很有用的
第二部分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第二個重點內容,如何採用助推的方法,優化你的決策環境,幫你更好地做出決策
我們前邊說過,人類的理性思維受直覺思維影響,因為直覺產生的各種偏見,都會對正確決策造成干擾
既然存在這種情況,那就應該去干預。用什麼方法干預呢?
助推理論認為,應當研究分析這些可能影響決策的偏見,針對這些偏見,採取適度的干預措施
優化你在做決策時所面對的環境,這樣就能推動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另外要注意,作者說助推,是幫你做決策,不是替你做決策,說的是我們要保留人們自主做決策的權利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要健康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對身體有好處
對社會來說,人們的身體好了,也可以降低醫療成本。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高脂肪的食品
比如炸雞、漢堡,非常誘人,很多人忍不住會去吃,結果會導致社會上普遍性肥胖
那怎樣才能又保障人們的自由選擇權,又引導人們健康飲食呢?
助推理論提供了一種干預的方法,就是要求食品生產商在外包裝上非常醒目的位置,寫清楚營養成分
特別是脂肪含量。你一看,這種食品高脂肪,可能就不買了。這樣來提醒人們抵制誘惑
而如果是制定法律,強制要求廠家不能生產高脂肪食品,剝奪人們的選擇權,那就不是助推而是專制主義了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助推理論優化決策環境呢?本書提出了五種方法的系統性方案
第一,減少直覺迷惑
是充分考慮直覺思維的特點,在決策環境和選項的設計中,盡量減少會誤導直覺的因素
舉例來說,假設在教室裡安裝了一扇門,本來是從內向外推的,但要是在門的內側裝了一個多餘的拉手,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去拉門,顯然這種設計容易迷惑直覺,是不夠友好的。在設計決策環境應該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第二,提供容錯空間
是充分考慮直覺思維可能出現的錯誤,在免不了犯錯的情況下,給錯誤必要的寬容度
這樣一來,即便你因為直覺思維犯了錯,也不會引起特別嚴重的後果
例如,傳統的 USB 接口分正反兩面,很容易插錯。而最新的 Type-C 接口則不分正反,怎麼插都行,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容錯空間。你看,這就是一種對做決策很友好的環境
第三,優化默認選項
是充分考慮了直覺思維對默認選項的依賴和慣性,從適合大多數人的角度入手,讓默認選項盡可能對大多數人有利,如果某些項目很難找到一個對大多數人都有利的默認選項,那就要把它從默認選項裡拿出來
提醒你集中精力,做一個自定義選擇。例如,在設定養老金計劃時,政府把繳存比例的默認選項設定為法律規定的上限,這就能讓人們存起來更多的養老金,這對大多數人和社會福利體系本身,都是有利的
第四,提供充分信息
是要盡量向你提供充足信息,幫助你克服各種偏見,提高決策理性水平
比如前邊我們舉的那個食品營養標籤的例子,營養標籤能幫你獲得充分信息,了解食物的脂肪水平,也就能讓你更好地抵禦高脂肪食品的誘惑
第五,簡化選擇體系
心理學研究發現,你決策的理性程度,會受到選項複雜程度的影響
選項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面對的選項不多,並且這些選項一看就明白,你就會更願意認真分析每個選項
如果選項又多又複雜,你就會不知道選哪個,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跟著感覺走,根據直覺做決策
因此,這種辦法就是適度簡化選擇體系,控制選項數量
如果數量不好控制,那就要想辦法為你比較和權衡各個選項提供便利
例如,油漆店有2000多種顏色的油漆,如果只給你色卡,按照顏色名稱做音序排列,你肯定不知道怎麼選
那油漆店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都會先把顏色按相近程度分類
劃分大的色系,然後在色系內部漸變排列,盡可能簡化你的選擇
第三部分
前面我們說的這些方法,主要是為決策環境和選項的設計者提供的。在現實中,這些設計者往往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通過適當的公共政策,幫你優化做決策的環境
因此,助推理論最重要的應用方向,也是在公共政策領域,這也是這本書的重要內容
這本書介紹說,助推方法在很多國家的公共政策領域得到應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其中有三個領域的成績很突出,
一是推動人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保障計劃,
二是促進節能環保,改善生態環境,
三是提高器官捐獻比例,來拯救更多生命
先說說社會福利問題,這方面最經典的案例,是塞勒親自設計的“明天儲蓄更多”養老金保障計劃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個消費型國家,儲蓄率很低,美國人不願意存錢,更不願意存養老金
因此,美國長期以來存在養老金繳存率過低的問題,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
為了引導大家多存養老金,政府部門和經濟學家想了很多辦法,設計了很多複雜的選項,但效果並不理想
塞勒怎麼做的呢?他化繁為簡,設計了一個對大家來說簡單易懂、好處看得見摸得著的選項
按照他的計劃,你不用從今天開始就多存養老金,只需要承諾在每一次漲工資的時候
自動提高繳存比例,而且繳存比例的提高幅度比工資提高幅度要低
比如說,你的工資漲了5%,而養老金繳存比例增加3%,這樣一來,你拿到手裡的錢並不會變少
從2007年開始,美國已經有39%的大公司採取了這種繳存比例自動提高的方式。成百上千萬的美國人
在這一計劃的引導下,一步步提高了養老金的繳存比例。而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也得到明顯緩解
回顧一下我們前面說過的,運用助推理論優化決策環境的五種方法
塞勒在這個案例中運用的方法,是簡化選擇體系,避免設計又多又複雜的選項
而是用簡潔明快的選項,幫你看清利弊,做出理性選擇
然後,我們說說節能環保問題。為了讓大家更多購買節能環保的汽車,從1975年開始,
美國政府要求汽車公司給每輛汽車貼上節能環保標籤,上邊標上這輛車每加侖汽油能開多遠
考慮到有的消費者對里程數不敏感,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求標籤上寫清楚這輛車開一年,預計要花多少錢加油
這個信息就非常直觀了,消費者一目了然,通過這樣的政策推動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的汽車
這個案例運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是我們前面說過的,提供充分信息
為人們的決策提供更多更透明的信息,幫助人們決策時更好地進行權衡和比較
最後我們說說器官捐獻問題。很長時間以來,很多國家都面臨器官來源不足的壓力,同時,社會調查結果顯示
其實有很多人願意在去世後捐獻器官,但是他們沒有主動登記成為器官捐獻的志願者,那怎麼辦?
部分歐洲國家就調整了政策。一般情況下,願意捐獻器官的人要去填寫政府的表格,完成註冊手續
不願意捐獻器官的人什麼都不用做。這就等於說,對於捐獻器官,政府提供的默認選項是不捐
那調整政策的國家怎麼做呢?他們把默認選項改成同意捐獻。只有那些不同意捐獻的人,才需要完成額外的手續
運用這種辦法,這些國家迅速提高了器官捐獻率
在這個案例中,歐洲國家將默認選項從不捐改成捐獻,是在利用默認選項效應
應用助推理論,是為了減少因為偏見導致決策失敗的概率,並不是為了消除這些偏見
這些影響你決策的偏見性因素,還有你始終難以擺脫的誘惑和從眾心理,來源於人類的心理特質,是無法被消除的,因此,用助推的辦法幫助你改進決策,其實是順勢而為,利用和引導這些偏見,追求積極的結果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助推"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是"最後一英里",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