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渠道是陸軍,營銷就是空軍
在營銷這個大模塊,有五個實戰性很強的重點:文案、傳播、品牌、媒體、和公關
接著來到媒體,在這邊與你分享如何運用媒體的四個方法:
付費媒體、自有媒體、贏得媒體、七次法則
1. 付費媒體
媒體,是通往用戶的道路;付費媒體,是通往用戶的高速公路
有句老話: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不知道是哪一半
花錢投廣告,大部分浪費,那是因為沒有精準投放
通過精準投放,把錢有節奏地花在刀刃上,只讓潛在客戶看到廣告,獲得最大投資回報率
你在iPhone 12 上市3個月內,就用它發過臉書?嗯,你是追逐潮流的高消費人群
你發臉書的地址標籤,一年出現在20個以上的城市?嗯,你是個經常出差或者旅行的人
你在google點評上,總是去那幾類餐館?嗯,你愛吃火鍋和吃到飽
你在全聯裡,總是買廚房用品和水果生鮮?嗯,你在管理家庭生活費
你在互聯網上,就是一堆數據
基於越來越精準的個人數據,我們終於知道把廣告給誰,且只給誰了
運用下面的四種定向,不斷練習精準投放的正確姿勢
(1) 時間定向:面對年輕白領?早上7-9點投放臉書,年輕人大多正在捷運上滑手機
(2) 地理定向:面對台北市場?在臉書投放時,只選擇台北
(3) 興趣定向:面對終身學習者?和羅輯思維聊聊
(4) 行為定向:面對商旅人士?在臉書裡,選擇1個月內出現在3個城市的人群。
2. 自有媒體
除了付費的高速公路之外,你還可以選擇免費的國道、省道、或者鄉間小道
除了付費媒體(Paid Media)之外,你還可以選擇免費的自有媒體(Owned Media)
就像擺放在貨架上的產品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媒體”
因為就算他們不買,在貨架上擺放的產品,也可以像廣告一樣,不停地把信息傳遞給潛在消費者
產品包裝本身,是最重要的自有媒體
如何利用在貨架上擺放的產品,這種完全屬於你自己的、免費的媒體
那我的商品是通過電商賣的,沒有貨架呢?你可以在產品的快遞盒上做廣告
那如果我是做服務的呢?不需要快遞呢?那就把你公司的LOGO 穿在身上吧
在臉書、IG、賴生活圈、蝦皮、PCHOME等等
一切你能想到的流量平台上申請自己的帳號吧,這些都是你可能會越來越有價值的自有媒體
3. 贏得媒體
在傳統付費媒體上,用戶是受眾。但是在社交贏得媒體上,用戶不但是受眾
因為有了“轉發”機制,他們同時也是“媒體”
你沒辦法,也不需要用錢購買這些媒體,但你可以,也只能用內容贏得這些媒體
付費媒體,就是我們用錢觸達第一層用戶
贏得媒體,就是我們用內容,觸達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更多層的用戶
唯一能打穿多層用戶的,就是內容
之前分享的“瘋傳6原則”: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開性,使用價值和故事
這6個原則,都是非常適用於贏得媒體內容
另外也要注意贏得媒體內容的3個事項
(1) 提高成就
炫耀、攀比,都是人的本性,通過激發對“比較優勢”的追求
能提高人們的成就感,從而贏得他們的媒體
(2) 降低成本
降低用戶的操作成本,才能贏得更多媒體
(3) 過濾人群
網路上有些流傳騙人的文章,如果你定位的人群不是他們
避免使用這樣的毒句,他們會把你真正的用戶,過濾在外
4. 七次法則
接受新事物,新品牌,新產品時,用戶心中有一個接觸次數的臨界值
就算第一次接觸再有創意,但如果次數不夠,用戶就很難在心中給你留下位置
影響用戶1次,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第2次影響,才會有一些效果
一段時間內,連續影響用戶3次,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7次,是影響用戶的最佳頻次,也就是臨界值
超過最佳頻次,影響的效果和性價比,都開始下降
你只要想想,你是怎麼追到你女朋友,或者現在的太太的
第一次見面,第二次吃飯,第三次再吃飯,第四次再吃飯
第五次再吃飯,第六次再吃飯,第七次表白
你說,太麻煩了,我第一天見面,就把7頓飯一次請掉,然後直接表白可以嗎?
這不是表白,這是飯桶
你也許可以加快突破臨界值的速度,但是無法減少衝擊臨界值的次數
它的核心,是重複的力量。而傳播的本質,在於重複;受眾的本質,在於遺忘
再比如你是面對企業的大客戶銷售
第一次見面時,千萬不要假裝一見如故,使勁銷售自己、銷售產品
第一次見面的目的,是創造第二次見面;第二次見面的目的,是創造第三次見面
從第四次開始談產品,會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以上就是如何運用媒體的四個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
以下是熱門文章的整 理 ,這裡是MARS的火星思維,期待與你一起成長進步
擺攤系列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