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斯坦福商業決策課"的心得
這本書其實就是斯坦福大學"戰略決策和風險管理"課程的指定教材
所謂決策的科學,就是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
應用某種規則和理性思考,最大程度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所以只要你掌握決策方法,你也能成為決策的高手
本書算是寫的蠻有邏輯的,所以我就把相關的重點與大家分享
本書可以概括為五個部分,幫你完整做出決策的過程
1. 尋找合適框架、2. 創造選項、3. 判斷選項、4. 驗證、5. 行動
1. 尋找合適框架
在面臨決策時,首先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框架
所謂合適的框架,就是明確界定自己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的邊界在哪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我有一個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思考這個問題,剩下的5分鐘來思考解決方案
我們就用作者的案例當解釋:
一天早上,妻子跟作者說,我們應該把房子的牆壁重新粉刷了
作者回答,牆壁是該粉刷了沒錯,順便把廚房和客廳也翻修一下吧
然後妻子表示同意,他們又討論了怎麼改造臥室和其他房間
最後作者說,與其花那麼多錢改造,還不如直接買一棟滿足需求的新房子吧
於是他們開始討論新房子的地點要選哪,但問題還沒結束
妻子問作者,你打算什麼時候退休? 如果你不用工作,我們住哪邊都可以啊
接下來,他們討論的問題變成:剩下的人生要怎麼度過!
從要不要粉刷牆壁到怎麼過度餘生,看起來扯遠了,但卻又是大家很常遇到的問題
如果決策沒有一個合適的框架,那想到哪就討論到哪,決策會沒有終點
作者提供了一個工具:決策金字塔,也就是把一堆需要決策的問題給分類的工具
塔尖:已經做出的決策或是給定的條件,通常不會考慮塔尖的問題,是給決策劃定了一個邊界
中間:現在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決策的主體
底層:後續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上一層的決策來決定的
我們還是用作者的案例來說明決策金字塔的運用
塔尖:他們在加州至少還會生活5-10年,不管裝修還是換新房,費用都不是問題,房子的問題由兩人一起決定
中間:未來5-10年要住什麼樣的房子,要改造還是買新房,買的話要選哪個地點
底層:買房要找哪個仲介,改造的牆壁顏色等等
運用這個工具,可以幫我們在決策之前,找到合適的框架,把問題理清
2. 創造選項
創造選項包含了數量和質量的差異
選項數量:做決策不要糾結於"是或不是",而是要擴大問題範圍,尋找更多選項
如果只能選擇"是或不是",你有52%的決策是錯的,如果能增加一兩個選項,選錯比例下降到32%
只要意識到自己還有別的選項,決策水平都能大大改善
所以一般簡單問題可以有三四個選項,而複雜問題可以有四到七個
而且太多選項會提高決策的成本,導致決策癱瘓,因為選項過多無法判斷而放棄
選項質量:決策的價值,不可能大於最佳可選選項的價值
所以好選項至少應該滿足兩個特點,差異性和競爭性
差異性:選項和選項之間,要有顯著的差異,才能挑戰固有思維,做出最優決策
競爭性:每個選項都是可能被選擇的,如果一組選項裡,有的很棒有的很差,就不具備競爭性了
另外要去避免一致性偏見,也就是當大家一致同意的決策,不一定就是好決策
代表決策過程避免過早達成共識,要去鼓勵建設性衝突
3. 判斷選項
在選項的判斷過程中,可以運用決策樹工具
決策樹就是把決策節點畫成樹的輔助決策工具,把所有選項列出來,對他們進行概率分析
就像如果你把算離開現在的工作去創業,你可以用以下的決策樹去分析
如果你能接受創業最後失敗的結果:浪費一年時間、花費50萬、再回到原本工作
並且對成功後收入增加但一周要工作60個小時也樂此不疲,那你就可以大膽離職去創業
4. 驗證
作者提供了一個決策的自檢清單,當做完決策後,可以用清單的問題來考驗你的決策
(1). 為什麼這個選項優於其他選項
(2). 這個選項合理嗎? 如果有新的變量會怎麼樣?
(3). 有沒有一種組合,能把其他選項的優點也綜合起來
(4). 有沒有把問題過於簡單化
(5). 回頭看決策樹,每個選項的不確定性是否正確評估
5. 行動
前面我們所說的,都是屬於決策的思考層面,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實行動
作者給完成決策下了個定義:只有資源不可撤銷低分配到行動中,決策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而完整的決策過程,其實是思考與行動來回切換
例如決定要買房子是思考,去看房是行動,回家比較房子優劣時又回到了思考
最後要補充一個觀念,那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決策的好壞跟帶來的結果沒有關係,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只能根據決策那一刻來判斷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斯坦福商業決策課"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就選擇"對賭"這本書,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