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八) 最後一英里.jpg


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最後一英里"的心得

本書涉及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內容,運用這些行為科學知識帶來的洞察力

可以幫助我們充分了解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各種“最後一英里”問題

最後一英里這個詞,最早誕生於電報領域。在電報發明之初

信息傳遞變得空前方便,只需要敲幾下發報機,信息就能傳到幾千公里之外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小瑕疵,就是電報在送達之後,收報人必須得從家裡走到電報局,才能查看電報

從家裡走到電報局這段路,就被稱為最後一英里,它就像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至關重要

今天最後一英里問題幾乎隨處可見。比如有的商家推出以舊換新的活動,消費者只要拿著舊產品

就能免費換一個新的,明明很划算,可參加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兌換的流程太繁瑣

再比如某銀行在推廣信用卡時,為了客戶能安全使用,把一切可能遇到的問題

都寫成了一份上萬字的說明書,結果就因為說明書太長,消費者索性懶得看

上面都是最後一英里問題,工程的主體部分全都設計好了,可偏偏就在最後一個落實環節推行不下去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些問題不是很好解決嗎?只要簡化流程,讓人更容易參與不就行了?

的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我們更關心的,是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會一再發生?

顯然最後一英里問題,並不出在最後一英里,而是我們在規劃階段,就丟失了某一個思考維度

接下來,我就分成兩部分為你解讀作者的新發現

1. 我們的決策系統有哪些思維漏洞,它們會對決策產生哪些影響?

2. 我們應該通過哪些方法修復這些漏洞,做出更好的決策?

 

1. 我們的決策系統的思維漏洞,分別是目標感知偏差、成本感知偏差和群體感知偏差

先說第一個,目標感知偏差。這是對決策影響最大的思維漏洞。因為引導決策的核心因素,就是目標

求職時選擇加入哪個公司,要看它能不能實現就業者追求財富和社會價值的目標

選擇結婚對象,要看對方能不能幫你實現家庭美滿幸福的目標

幾乎每一步決策,都在為最終的大目標服務。但很多情況下,目標無法一步實現

我們經常要用到目標分解。把一個複雜的大目標,拆分成若干個容易達成的小目標

但是這個看起來自然而然的方法,有時候也不可靠

例如有一個針對出租車司機的調查,公司給他們規定的任務是,每個月必須賺夠6000塊

於是,司機們把這個任務平攤到一個月的30天,每天掙夠200塊

但是,在這一個月裡,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逢下雨天,司機收工都比平常早

因為下雨時,乘客比平時多,司機很快就掙夠了200塊,他們認為,自己當天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顯然這個決策是違背總目標的,司機完全可以趁下雨天拉更多的乘客,提前甚至超額完成每月6000塊的任務

這種思維被子目標鎖定,並作出違背總目標決策的情況,就叫目標感知偏差

人在做決策時,思維難免被眼前的小目標鎖死,結果錯過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種目標感知偏差,就是在告訴我們,很多人可能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有遠見

 

很多決策,其實都在權衡成本。上班走哪條路,是在權衡時間成本。買哪只股票,是在計算收益成本

再來就是第二個思維漏洞,成本感知偏差,除了目標之外,成本是我們在做決策時,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你打算今晚去看電影,票已經提前買好了。走到電影院門口,你突然發現,票丟了

假設這張票值50塊,那麼你是否願意再花50塊,重新買一張票呢?大概率上,你是不願意的

但是,換個情景,假設你沒有提前買票,而是到電影院現場買票,在買票時,你發現錢包裡丟了50塊錢

那麼你還願意花另外的50塊去買票嗎?至少跟上一種情況比起來,你買票的幾率會提高很多

同樣是在損失50塊錢的情況下,人們做出的決策可能是不一樣的

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內心都存在不同的心理賬戶,給每一筆錢打上標籤,標明它是用來做什麼的

比如每個月的收入裡,有多少錢用來買衣服,多少錢用來參加飯局,都有一個大概的規劃

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假如這些用途被固化在心理賬戶,就有可能干擾決策

比如你直接弄丟電影票的時候,之所以不甘心再買一張,就是因為它對應的心理賬戶,已經被支取過了

這就是我們認知裡的第二個思維漏洞,成本感知偏差,造成它的原因是,心理賬戶僵化

 

正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侷限,所以在做決策時,我們經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

但是科學實驗卻告訴我們,群體的智慧不一定更高。這就是第三個思維漏洞,群體感知偏差

有一項實驗,一個大學教授,拿了一個裡面裝著850顆豆子的瓶子。他同時找了兩個班的學生來猜豆子數量

對第一個班的要求是,互相之間不許商量,每個人猜一個數字,然後把這些數字統計上來,算平均值

結果,這個班算出來的平均數是871,和正確答案850相比,只差21

而在第二個班裡,教授要求,學生必須經過商量之後,得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數字

結果這個班算出來的數字和正確答案相差很多。這個實驗說明一件事

群體智慧是有條件的,必須得每個人都獨立思考,相反假如大家都放棄獨立思考

互相干擾,就難免有個別人的判斷影響他人,反而會降低集體決策的準確率

 

 

2. 為你介紹這三種思維方法來提高決策的正確率:困境想象、邏輯分解、助推

先說第一種方法,困境想象。我們在決策時,第一步就是確定目標,然後不斷在心理強化這個目標

也就是目標從確立的那一刻起,你總要時不時地想起它,這聽起來好像很平常

但是大多數人可能未必知道,想象目標的方式,會直接影響目標的達成率

你越是想象自己完成目標之後的積極狀態,目標的達成率,就有可能越低

有個實驗是1999年美國加州大學做的。當時,學生們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研究者把學生們分成三組

第一組是積極想象組,研究者要求他們每天花幾分鐘想象自己取得好成績之後的樣子

第二組,我們可以稱之為困境想象組,他們每天要花幾分鐘去想,自己正在參加考試,遇到了哪些難題

第三組是空白對照組,就是不刻意要求他們想象任何事情,像平時一樣復習就好

結果,考試成績最好的,是第二組,也就是困境想象組。而成績最差的,就是積極想象組

其實,這裡面的道理並不難理解。積極想象組總是想象自己已經取得好成績

時間一長,就有點被這個想象麻痺了,花在復習上的時間變少

而困境想象組,會不經意地把考試的難度放大,更重視考試,花在復習上的時間就更長

過度悲觀會對信心產生打擊,很多人都習慣性地保持樂觀。但其實樂觀也同樣有副作用,它會麻痺目標意識。所以推薦的做法應該是,經常想象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困境

 

說完目標階段,我們來深入到執行階段。我將向你介紹針對這個階段的思考方法,叫邏輯分解

你一定聽過一個概念,叫任務分解。也就是把一個複雜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容易完成的小任務

很多人給自己制定過減肥目標,比較常用的做法是,規定每天的運動量和飲食,然後告訴自己堅持三個月

顯然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並不多。其實問題很可能就出在了他們對任務分解的理解有誤

任務分解的本質,不是平行切割,而是邏輯重組

它不是像切蛋糕一樣,把一個巨大的任務切割成幾個等份,然後逐個消滅

而是要分解一個任務的邏輯,然後打造一套有效的執行邏輯。任務分解的核心,其實是邏輯分解

比如你要減肥,第一步不是制定食譜,而是要先找到肥胖的根源,因為大多數人都缺少健康的生活觀念

所以第一步應該是樹立健康的生活觀,了解肥胖有哪些具體的危害,建立減肥的意識

第二步,是要杜絕減肥途中的誘惑,所以你需要整理冰箱,把高熱量的垃圾食品處理掉

第三步,是整理社交關係,因為很多人減肥失敗,都是因為中途要參加大量的飯局

這就需要你重新梳理人際網,看看有哪些應酬必須參加,哪些是可以推掉的

當你樹立起正確的意識,剔除掉導致失敗的干擾因素之後,接下來第四步才是制定具體的運動和飲食計劃

 

在完成規劃之後,就要進入具體的執行了。在這個階段,我將向你介紹第三種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助推

助推就是,在不強迫你的前提下,通過一些外部環境的設計,來引導你做出特定決策

假設有一家超市,店長髮現顧客總喜歡買垃圾食品,而健康的綠色蔬菜卻很少有人光顧

怎麼辦呢?他請來了三個人出主意,分別是法律學家、經濟學家、行為設計學家

法律學家的建議是,直接向政府建議,所有的垃圾食品都必須下架,哪個超市再賣垃圾食品就是犯法

顯然這個方法無視了顧客的自由選擇權,還會砸了一些食品商的飯碗

經濟學家的建議是,向有關部門提議設立一種稅收,叫垃圾食品稅,但凡買垃圾食品,就必須額外交稅

大家一看就知道,消費者根本不會買單

而行為設計學家的建議是,適當調整貨架,把健康的綠色蔬菜放在顧客容易拿到的位置

把垃圾食品放在貨架頂層,讓顧客不方便拿。這麼一來,買垃圾食品的人自然而然地就少了

這個方法就是助推。在選擇關頭,通過一些外部設計,推當事人一把,讓他們做出你想要的決策

它未必百分之百奏效,但至少可以提高當事人作出特定決策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採取任何強迫措施,被推了一把的人,很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那麼,應該怎麼給自己設計助推呢?一共有三個關鍵控制點

(1). 充分排查環境因素,看看環境裡有哪些干擾項

比如你要戒煙,最大的干擾項,就是香煙和打火機。確認這兩個干擾項是第一步

(2). 找到助推槓桿。也就設計具體的助推方法

在戒煙這個任務裡,你可以故意把香煙和打火機放在兩個地方

每當你想吸煙時,都要分別去找這兩樣東西,總有幾次你會覺得麻煩而放棄吸煙

(3). 修正助推方法。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假如你發現了更新的干擾項,就應該把它們加進來

比如在戒煙時,你發現周圍吸煙的朋友也是一個干擾項,那麼你就要增加一個助推設計

你可以提前告訴他們,你現在正在戒煙,抽煙時盡量少找你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最後一英里"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是"避開錯誤決策的四個陷阱",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一) 選擇比努力重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 斯坦福商業決策課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三) 對賭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四) 快思慢想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五) 超越智商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六) 決策的智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七) 決斷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八) 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九) 算法之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 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一) 選擇的悖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二) 學會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三) 決策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四) 灰度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五) 高勝算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六) 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七) 助推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八) 最後一英里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九) 避開錯誤決策的四個陷阱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十) 自控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一) 破解團體迷思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二) 思考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三) 行為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四) 理性的非理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五) 理性的抉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 的頭像
    MARS

    火星思維

    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