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二) 思考的藝術.jpg


有關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思考的藝術"的心得

這是一本教人怎麼樣清醒思考的書,想清醒思考就要從破除我們常見的一些思維錯誤做起

有一些思維誤區,我們經常一不注意就會陷進去,比如說:為什麼說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的?

為什麼你明明不想做一件事,但看見別人都在做,就忍不住跟著做?

為什麼我們總愛留著沒用的東西在家裡占地方也不願意賣了換錢?

這些問題都是由思維偏誤引起的,這也都是普遍的心理學現象,跟智商及受教育程度沒有太大關係

這些錯誤,大到投資、工作,小到購物、社交,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說認清這些思維錯誤,學會小心防範,對你很重要

書裡列舉了52種思維錯誤,把這些錯誤歸納為5個大類,分別是:

一、獨立思考缺失引發的錯誤

二、情感偏誤

三、概率有關的錯誤

四、結果導向型偏誤

五、自我認知型偏誤

 


一、獨立思考缺失引發的錯誤

 

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並不總是完全遵照我們自己的內心,而是經常會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

明明自己不想這樣,但看見大家都這樣,也就跟著這樣;走在街上,看見別人在抬頭望天,自己也跟著看

看演出的時候,別人鼓掌,自己也跟著鼓。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盲從”

這種心理現象有多嚴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接受測試者發一條線,作為基準線

比方說10釐米吧,然後再給他一些9釐米、11釐米的線,讓他跟基準線比較,說出哪條線長哪條線短

這麼簡單的實驗,單獨測試的時候誰都能答對。然後進入第二個環節,8個人一起接受測試

但前7個都是演員冒充的,只有最後一個是真正的測試對象,前7個人都故意說錯

這時候真正的接受測試者會怎麼樣呢?有30%的接受測試者會跟著前面的人一起錯

這就是群體對個體的壓力,人在這種壓力下,往往會放棄自己的理性判斷跟隨大眾,這就叫從眾心理

 

這種心理怎麼來的呢?作者回答說,這是我們從祖先那遺傳下來的本能

幾萬年前,幾個原始人走在大草原上,忽然看見前面有一點風吹草動,別的人拔腿就跑

這時候假如你在場,你會怎麼樣?是留在原地觀察到底什麼情況,還是馬上跟著一起跑?

一定是後一種,因為這種情況出現,你的大腦會給你釋放一個預警信號,說前方可能有危險

而這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辨別,只能本能地去採取最有可能規避風險的行動,也就是做大家都在做的事

慢慢的,這種行為方式就隨著基因一代代傳下來,所以說從眾是一種本能

當你處在一個集體裡,大家都在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這就會對你造成一種壓力,叫做團隊壓力

讓你也不自覺地跟著一起去說、去做,盲從於群體,這會對你的清醒思考形成阻礙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幾萬年進化出來的求生本能是錯的,在一些天災人禍或者緊急情況下

來不及思考的時候,遵從本能是合理的,但在更多的時候,你有條件做獨立思考

那當你做一個判斷,最好分清楚,你是在清醒、理性地做這個判斷,還是僅僅因為看見別人都這樣

 

另一種盲從,是對權威的盲從。比方說,我們聽見“專家”的名頭,就願意相信他,這就叫權威偏誤

還有一種衍生的,叫光環效應,這更好理解了。你看廣告是不是都請明星代言啊

這就是利用了明星的光環效應,其實你仔細想想,明星在他代言的這個產品領域,未必懂得很多

比如一個球星,他代言球鞋那OK,但他代言咖啡機,這有什麼道理呢?

想克服權威偏誤和光環效應,給出的辦法就是要有“挑戰權威”的意識

就是說你要分清楚你服從權威,是因為他的專業水準,還是僅僅因為他的身份

 

還有一種錯誤,可以說是前兩種的混合升級版,叫做“團體迷思”

一個精英組成的高級智囊團隊,有時候反而會犯一些低級錯誤

書裡舉的例子有1961年美國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和2001年瑞士航空公司的倒閉事件

這兩個案例,都是精英團隊做出錯誤決策導致失敗,心理學上把這叫作“團體迷思”

就是說當你處在一個精英團隊裡,討論一件事的時候,如果大家都同意

那很可能你有反對意見也不敢提了,因為大家都是精英嘛,這麼多精英都認為對的事,那怎麼可能錯呢?

而其實別人很可能也是這麼想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幫聰明人在一起,可能反而會辦蠢事

因為來自群體和權威的雙重壓力,讓人陷入了“團體迷思”

那怎麼破解團體迷思呢?如果你是團隊一員,那就不要害怕提出不同意見哪怕這個意見看起來很愚蠢

而如果你是團隊領導者,那你應該提倡包容這種不同意見,甚至作者還給了個更進一步的建議:

你最好設置一個專門的"反對者"角色,當所有人意見都一致的時候,這個人必須提出反對意見

以上從眾心理、權威偏誤、光環效應、團體迷思,這些錯誤會發生,都是因為獨立思考的缺失

那破解之道呢?當然也就在這四個字:獨立思考。擺脫群體、權威這些因素對你自己判斷的影響

 


二、情感偏誤

 

人比較容易受到情緒、情感因素的影響,這些情感包括渴望友善、希望被人喜歡、自戀、戀舊

而一些思維錯誤就是這麼來的,這種錯誤,我們統稱為情感偏誤

互惠偏誤應該是情感偏誤裡最典型、應用場景也最廣泛的一種

就是說我們多數人的天性都不喜歡欠人情,一旦欠了,就有一種虧欠感

那當以後這個人要求你幹什麼事的時候,你很難拒絕

而這時候你要付出的,很可能比你當初欠的人請,代價要高昂得多

這裡舉了一個例子,說幾十年前美國有一個教派,教徒都統一穿粉色長袍,很容易認

他們會在車站機場這類地方跟你搭訕,特別真誠熱情,送你花或者各種小工藝品

完全免費也不要任何回報,但當你在另一站下車時,會有他們別的教徒過來,找你募捐,很多人都會中招

我接受了你給我的好處,那我心理上就會默認,我也有一個潛在的義務,也給你好處

當你索要這種好處,我很難拒絕,這也就是俗稱的“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比如你在超市裡可能會遇到有人請你品嘗免費食物吧,這時候最好謝絕

因為你吃了之後,人家讓你買,你很可能會因為不好意思而買下來,即使你覺得並不好吃

在超市多花點錢倒不算什麼,但我們常常會因為這種心理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

把很多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我們根本不想投入的地方,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也就解釋了那句話,為什麼說“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情感偏誤裡另一個比較常見的,叫做“稟賦效應”,什麼意思呢?

大致就是說,當你擁有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對這個東西的估值,往往會比它的實際價值高

因為東西是你的,所以你就覺得格外有價值。這就是在一個物品的客觀價值之外,又附加了你的情感價值

稟賦效應會造成囤積癖,你看家裡的老人是不是愛留著一些舊物捨不得處理呢?大多數是沒用又占地方

另外稟賦效應會讓你錯過重要的機會,還是通過一個例子來講,查理·芒格回憶自己剛入行的時候

曾經有一個穩賺大錢的機會,但他當時沒有現金,全在股票裡,如果賣了股票投資這項生意

能賺更多的錢,但他就堅持認為自己的股票應該能賣更高價,不願意拋,結果一拖

錯過這次機會,少賺了500萬美元。你看這個就是稟賦效應,對自己的東西估價過高,導致錯失機會

而稟賦效應更嚴重的一種表現在於,對你還沒真正擁有,只是將要、打算擁有的東西

也賦予情感價值,願意為之付出超過實際價值的價格。最典型的例子是什麼?拍賣

為什麼參與拍賣的人總會非理性地叫價,越叫越高,這就是稟賦效應的結果

所以拍賣被叫作“贏家的詛咒”。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說他從不參與拍賣的原因

我們人類常常被稱作“感性動物”,我們的行為的確常常受到感性和情緒的影響

但我們同時擁有理性,在思考決策的時候,我們必須用理性來檢視自己的感情

 

 

三、概率有關的錯誤

 

其實多數跟統計學相關的錯誤,都是因為忽視概率而產生的

舉個例子,買彩票的時候,如果有一種,獎金一千萬,中獎率一億分之一

還有一種,獎金一萬,中獎率萬分之一,你會選哪種?大多數的人都會選前一種

但其實從概率上說,顯然是第二種更有可能讓你贏錢期望值也比較高

然而大部分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實驗表明,概率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的直覺能感受到的

這就會造成忽視概率偏誤,你看見空難的報道,立刻把機票退了改坐開車

卻忘了其實每年的開車事故比飛機事故多一百倍不止。你看別人開公司賺錢了,也想開一家同樣的公司

卻忘了考察一下,經營同類項目的公司有幾家是賺錢的。這就是忽視概率讓你犯的錯誤

 

有一個概念叫基本概率,簡單說就是最有可能的情況

這裡也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德國人,他戴眼鏡、愛聽莫扎特,那麼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

他更可能是哪種身份呢?1.卡車司機;2.法蘭克福的文學教授

很多人會選2吧?錯了,正確答案應該是1,因為在德國,卡車司機比法蘭克福的文學教授多得多

從統計學的角度看,什麼戴眼鏡愛聽莫扎特,都是誤導你的信息,真正應該考慮的是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什麼”。這就是基本概率,了解這個,可能會讓你看問題更準確

 

還有一個常見的錯誤叫做零風險偏誤。零風險是我們很多人都嚮往的,但其實這是一個成本管理的問題

花同樣的錢,把風險從5%下降到2%,和把風險從1%下降到0,哪個更划算?

很多人都會選第二種,把風險降到0,這就是“零風險偏誤”

前一種是把風險降低了3個百分點,後一種只降低了1個百分點,但花費的成本是同樣的

我們追求零風險,往往忽略了成本,而付出的成本,可能比承擔一部分風險的成本要高得多

假如你是美國總統,怎麼把恐怖襲擊的風險降到0?唯一真正確保零風險的辦法

就是讓每個人都處在 FBI 的監視下,這樣全美國就得有一半的人是 FBI 的特工

那這些FBI裡要是有人變壞人了呢?所以還需要再有一批人監視他們,這麼搞下去

最終結果就是,全國都是警察和特工,恐怖襲擊風險是降到零了,但這日子還有辦法過嗎?

所以追求絕對的零風險是愚蠢的,這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切實際的

而且“零風險”還常常成為政客或商家的欺騙口號,讓我們為此支付過高的代價,或做出錯誤的決定

 


四、結果導向型偏誤

 

這一類的錯誤比前幾類都不好理解,很難簡單概括

就是說我們認為兩件事存在因果關係,A導致了B,所以我們就得出一個理論,A導致B是一個必然的規律

所以當A再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預判接下來要發生B了,而事實上,往往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舉個例子,假如某人頭疼,用了一個偏方,第二天頭不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就很可能會認為

是偏方治好了某人的頭疼,而以後自己頭疼的時候,也用這個偏方,結果不但無效,還耽誤治療

這就是搞錯了因果關係,我們往往只看到結果,而沒有考慮我們認為的原因,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們往往看重結果,當一件事結果不好,我們就會質疑當時的決定是否正確

當結果很好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當初的決策英明無比

 

其實結果並不能作為判定的依據,因為能夠影響結果的因素太多了,有時候好結果僅僅是因為運氣好

用結果倒推原因,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想象,在英文裡叫 hindsight bias ,叫“事後諸葛亮偏誤”

這種偏誤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有很強的預見性,但其實呢,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自以為掌握了因果規律,以後遇事都用這種方法來決策,那就可能犯大錯

 

類似的還有一個叫“游泳選手身材錯覺”。就是說我們看那些職業游泳選手身材太好了是吧

你覺得他們的身材是每天游泳鍛煉練出來的是吧,但很可能這是把選擇標準和結果搞反了

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游泳選手,是因為他們首先就擁有適合游泳的身材,游泳鍛煉只是幫助他們保持了身材

 

還有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錯誤,叫“倖存偏誤”,認清這個,對你做決策或者人生規劃特別重要

成功就像是一種倖存,概率是非常低的,但這種事的曝光率卻是超高的,所以很容易誤導人

日程生活中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成功而不是失敗,因為媒體只會把成功者的故事寫出來給你看

這種思維傾向會讓你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對成功抱有一種幻想,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低

怎麼破解“倖存偏誤”呢?別光看那些成功者的傳記,抽空去失敗者們的墓地走走吧

 

 

五、自我認知型偏誤

 

正確認識自己,這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件事,而如果不正確認識自己,會有哪些危害呢?

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過度自信偏誤和自利偏誤。這兩個都不難理解,人往往會高估自己

這裡有一個實驗,實驗者隨機調查一群法國男人,問他們是不是高出平均水平的“好情人”

可能是因為法國人都比較浪漫吧,84%的人回答“是”。而所謂平均水平就是50%

這麼看來,至少有34%的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了。這個思維偏誤更大的後果會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往往過於樂觀自信,對風險和困難因素考慮不足

這個也有例子來證明,悉尼歌劇院、空客A400,最終竣工的時間都比計劃預計得晚了很多

這就是制定計劃的時候犯了過度自信的錯誤。實驗證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犯過度自信的錯誤

 

自利偏誤也很常見,是指對一件事,我們常常會做出有利於我們的解釋

比如公司業績好,公司主管會認為主要是自己領導有方,而公司業績差

主管會認為是手下不給力或者各種客觀因素,而不願意認真考慮,自己是否有責任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請你身邊直言不諱的朋友,指出你的缺點和不足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朋友,那就請放下面子,請你的死對頭喝一杯,讓他談談

因為一個人的敵人,往往比他的朋友更能看清他

 

自我認知類錯誤,還包含一個有意思的衍生偏誤:“基本特徵謬誤”

就是說我們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低估情境因素

就比如說到二戰,我們會覺得是因為希特勒,但真實情況比這複雜多了

其實在複雜情況當中,單個人的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

一家跨國公司的表現,首席執行官的能力沒有多大影響

一個大國的經濟運行,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決策的影響也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但人們在分析事物時喜歡誇大人的作用,因為我們喜歡戲劇性

喜歡把具體的人想象成最重要的,這當然也是清醒思考時需要警惕的一個地方

 


以上就是學會選擇做好決策這個主題的"思考的藝術"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下一篇的心得是"行為的藝術",敬請期待!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一) 選擇比努力重要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 斯坦福商業決策課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三) 對賭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四) 快思慢想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五) 超越智商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六) 決策的智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七) 決斷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八) 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九) 算法之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 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一) 選擇的悖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二) 學會選擇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三) 決策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四) 灰度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五) 高勝算決策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六) 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七) 助推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八) 最後一英里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十九) 避開錯誤決策的四個陷阱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十) 自控力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一) 破解團體迷思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二) 思考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三) 行為的藝術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四) 理性的非理性

學會選擇做好決策(二五) 理性的抉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 的頭像
    MARS

    火星思維

    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