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模式,就是找到“優化交易結構”的機會
我們將從共享經濟的領域切入,深入分析,並提升你優化交易結構的實戰能力
有關共享經濟的四個重點:變買為租、分時復用、超級租售比、閒置使用權
1. 變買為租
2016年1月,在一個TED式的演講造就講壇上,有一個瘋狂的創業想法
一位演講者說:100萬開車的人中,如果有10萬人騎自行車,交通會更好
如果有50萬人騎車呢?空氣會更好。他說:我要把自行車“變買為租”
3個月後,這位演講者真的買下了很多自行車,投放在上海街頭,供用戶租用
這些自行車,就是“摩拜單車”;這位演講者,就是摩拜的聯合創始人,王曉峰
共享單車的模式新鮮嗎?一點都不新鮮。為了從上海飛到北京,你會買一架波音747嗎
大部分人不會買飛機的所有權,只會租飛機的使用權。這個租的憑證,就是機票
那為什麼以前人們租飛機,租火車,但是不租自行車呢?
因為雇人守在自行車邊上賣票的成本,比自行車都貴
但是今天,有了手機,有了二維碼,有了定位系統,租自行車完全可以自助了
“變買為租”在效率上,成為了可能
我家有一件空房間,基本不用。我能不能把“所有權”,切割為大量的“使用權”
拿來共享呢?於是共享房間,AirBnB就誕生了
變買為租,其實是一種把所有權,拆分為“使用權,處置權,獲益權”
然後單獨處置“使用權”的過程。這種“拆解思維”,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
你把你熟知的事物,拆解到自己都不認識嗎?這也許是創新的開始
2. 分時復用
什麼叫分時復用?有個老闆最近打算換辦公室,他對辦公室的要求是:
1) 辦工區,60-70平方米,員工辦公
2) 會議室,2-3個,共20平米,平常開會
3) 前台區,10-20平方米,接待訪客
辦工區、會議室、前台區,加在一起100-120平方米
雖然辦公室基本都“變買為租”了,但我們租下的辦公空間,並不是每分鐘都在使用
能不能把用得不多的地方拿出來共享,輪流使用,進一步提高資產使用率呢?
那我們就要先分析一下,現有辦公空間的使用率如何
一個典型的辦公室,對空間的使用率是明顯不同的
辦工區,是高頻場景,每時每刻都在用;你花租金非常值
會議室,是中頻場景,一天最多用幾次;你花租金不划算
前台區呢?是低頻場景。半個多月沒訪客;你花租金太浪費
那我能不能把50個這樣的創業公司聚在一起,高頻的辦工區,讓每家公司獨享
中頻的會議室,讓多家公司共享;而低頻的前台區呢?讓所有公司分享呢?
大家分時段,復用共享會議室和公共空間,不就能大大提升空間使用率了嗎?
創業者們,不就能用更便宜的租金,租到更好的地方了嗎?
如果說變買為租,是時間維度上的共享經濟,那麼分時復用,就是空間維度上的共享經濟
分時復用的本質,是把可用空間分為高頻、中頻、低頻的使用場景
然後共享中頻,尤其是低頻空間,從而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變買為租,就是一分鐘時間都不浪費;分時復用,就是一釐米空間都不浪費
這種絕不浪費一絲效率的精神,難道對個人的成長和成就,就沒有一些啟發嗎?
3. 超級租售比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2萬美元的汽車,租金為40美元一天
而500美元的晚禮服,租金卻要90美元一天呢?
這個有趣的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商業邏輯:租售比
租售比,就是租賃價格與銷售價格比
比如這輛汽車,租賃價格40美元,銷售價格2萬美元
那它的租售比就是(40 ÷ 20000 =)0.2%
而那件晚禮服的租售比是(90 ÷ 500 =)18%
你可以看到,汽車租賃行業的租售比,遠遠小於晚禮服租賃行業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行業的租售比呢?大概有3個因素:
第一、擁有成本
汽車租賃公司大量採購新車,可以拿到很低的折扣,比如6折
所以車價只有(20000 × 60% =)12000美元
新車的售價雖然是12000,但汽車租賃行業只用它兩年,然後以75%的價格賣給二手市場
所以他這兩年的實際擁有成本,只有(12000 × 25% =)3000美元
而晚禮服小批量,沒折扣;穿了就賣不掉,就算賣掉也很便宜,所以成本還是500美元
第二、使用壽命
汽車的壽命,前面說到是2年。那禮服呢?雖然禮服的使用壽命看上去更長
3年或5年。但禮服越穿越舊,而且每次都要改要洗
兩年後的改衣費和洗衣費加在一起,說不定可以買件新禮服了
所以我們粗略地假定,汽車和禮服的使用壽命一樣長
第三、使用頻次
汽車的使用頻次很高,7天中,也許能用4天;而禮服幾乎只有參加活動才會用
7天中,可能只用1天。所以,一輛車的使用頻次,是禮服的4倍以上
一輛車的擁有成本,是禮服的(3000 ÷ 500 =)6倍
考慮到使用頻次的4倍差異,他們使用成本的差距,其實只有(6倍 ÷ 4 =)1.5倍
另外客戶需要10輛車,我只需要準備20輛供挑選
但客戶需要10件禮服,因為款式和身材的不同,我可能需要準備100件
從庫存效率的角度看,這又是(100 ÷ 20 =)5倍的差異
如果均攤所有庫存的使用頻次,一輛車的使用成本等於禮服的(1.5倍 ÷ 5 =)0.3倍
綜合“擁有成本,使用壽命,和使用頻次”三個因素,最終我們知道
一輛2萬美元汽車的單日使用成本,可能只有一件500美元晚禮服的30%
所以,它的租金只有晚禮服的44%,就不足為奇了
每行每業,因為擁有成本,使用壽命,和使用頻次的不同,都有特定租售比
汽車租賃業0.2%,晚禮服租賃業18%,但這並不意味著晚禮服租賃,就比汽車租賃更賺錢
做汽車租賃的,看做晚禮服租賃的會覺得:還是你們賺錢容易
你現在知道,並不容易
這種“還是你們賺錢容易”的心態,就源自“隔行如隔山”帶來的無知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內在邏輯,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挑戰
我們要:對商業充滿敬畏,對他人充滿敬佩
4. 閒置使用權
最開始的共享經濟,是從美國的兩家公司Uber和Air B&B開始的
早期的Uber,是公司員工下班時,看看能不能捎個順路的人,反正車上有閒置的座位
早期的Air B&B,是看看能不能正好碰到個願意來住的遠方客人,反正家裡有閒置的房間
早期的共享經濟,非常強調使用“閒置資源”
Uber和Air B&B受到追捧,很大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它們充分利用了
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被浪費了的閒置資源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今天都不承認,滴滴打車,摩拜單車是共享經濟
因為它們消耗新資源,而不是利用舊資源
但後來越來越多在上下班順便帶人的Uber司機,並沒有獲得巨大收益,還覺得挺麻煩的
站在打車人的角度看,這些業餘司機的服務,很多時候也不專業
所以Uber平台上慢慢出現分化,利用閒置資源的兼職司機越來越少
專門買車,用增量資源來開Uber的專職司機越來越多。今天的Uber幾乎都是職業司機了
Air B&B也遇到了一樣的情況,今天在Air B&B上訂房間
越來越多都是專門購置的,只用於出租的房子,是增量資源,而不是閒置資源
但今天依然有很多共享經濟的模式,是使用閒置資源的,舉例參考
1、 共享停車位
今天的城市高速發展,汽車越來越多,停車位越來越緊張
但是你開車去上班,你家的停車位就閒置了
而同時,別人開車到你家附近上班,卻怎麼都找不到停車位
所以,一邊是閒置,一邊是稀缺,為什麼不能共享?
2、 共享WIFI
想讓全上海市的人都能上網。怎麼辦?在全上海布滿WIFI嗎?
其實幾乎在所有咖啡館,服裝店,商場,遊樂場,等等商業設施,都有WIFI
這些WIFI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屬於閒置資源
把這些WIFI拿來共享,就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還能幫助這些商業機構獲得關注
3、 共享經驗
我特別想了解,大公司是怎麼做品牌管理的
寶潔公司的品牌經理,有豐富的品牌管理經驗。我要,你有,為什麼不能共享?
所以一些共享經驗網站,比如“在行”,利用閒置在別人腦海中的經驗
幫助需要的人,也許是更有效的方式。對於個人其實也同樣
你自己有哪些資源,比如知識、能力、人脈、資產,存在大量的閒置使用權呢?
在追求更多增量資源的時候,你有沒有把現有的資源用到極致呢?
以上就是有關共享經濟的四個重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任何問題歡迎在以下留言
以下是熱門文章的整 理 ,這裡是MARS的火星思維,期待與你一起成長進步
擺攤系列文章總整理,歡迎分享與提問歐,感謝你的支持~